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二章 先斩后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卓飞虽然年纪小,但由于其长期处在社会的底层力争向上的缘故,所以他深深地明白希望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无论在什么方面,有弊端都不是最可怕的,而让人看不到改正的希望,那才是种天大的灾难啊!

    围观的人群中还有不少的文人,他们虽然还没有什么职事,但大多都家世不错,所以这类人一般都不太担心自己会受到什么天大的冤情而无处申诉,至于像越级上告这类的特殊福利对于他们来说也没啥太大的用处。

    不过嘛,他们更关心地却是卓飞这番话中随口带过的那句---凡对时政有异议者,皆可向使司衙门求诉。

    一名三十岁左右的文人越众而出,先冲着城头上的卓飞拱手行了一礼,这才恭敬地询问道:“不才陈某,循州人士,游学至此,久仰卓公子之贤名,今日得见尊容,实倍感幸焉。”

    文人果然就是那种文绉绉的人!你一个外地人,而本公子出名还没两天,你说你久仰个啥呢?

    卓飞腹诽了一句,不过还是和蔼可亲地询问道:“原来是陈兄,却不知陈兄何事?”

    陈姓文人听见卓飞发问,又恭敬地施了一礼,这才说道:“陈某无才,兄之一称实不敢当也。嗯,陈某只是不解卓公子方才所言‘凡对时政有异议者皆可向使司衙门求诉’一语,不知……”

    文绉绉的家伙,听着费劲!虽说本公子自穿越到了宋代之后,这说话也变得文绉绉起来,但咱话说的有水平,有含金量,有气势,有…….呃,总之实不可相提并论也!

    卓飞明白这个陈姓文人想要问什么,这也是他说话时故意留下得伏笔,正需要有这么个懂得凑趣的人问出来,然后自己再那么一答,便几乎就可以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而就算是马大侯爷不情愿,或是其他官员有意见,那恐怕也不得不服软了!

    这也是卓飞故意使出的手段,先半真半假地抛出一个构想,然后观察民间的反应,如果反应良好,那等造成一定舆论压力之后,便可有效地减少推行新政的阻力;而若是民间的反对声太大,那也不怕,到时只要卓飞说自己思前想后觉得此事仍有不通之处,需要多做一些谋划也就拖过去了。

    如今一切都在按着卓飞构想的方向发展,这是个好现象,于是,卓飞也不等陈姓文人把废话说完,便接口大声说道:“陈兄问的甚好!不错,这正是使司衙门新政的另一构想。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施政则难免有利有弊,合该集思广益,去其弊以得其利也!是以,使司衙门有意集本路隐于民间的俊彦贤能之士,合为百人清议司,以清施政之弊。嗯,再说细一些,此司虽由使司衙门筹建,却不属使司衙门统辖,入司之人皆取自在野贤良,入司之后无半分特权,亦无半分俸禄可领,且此清议司只有向使司衙门行谏之权,却无决断施政之权。如此分说,陈兄能明否?”

    嗡~~~~

    卓飞的话音甫一落地,文人堆里登时爆发出了一阵骚动,声势甚至比方才的还要大。卓飞的话大家都听明白了,若用后世的话来总结一下,那他无非是在说---使司衙门有意成立一个名叫清议司的民间机构,招募一百个在野贤良来参议,但也只是参议而已,并无半分的俸禄可拿,且决定权也仍归使司衙门所有。

    说实话,有没有俸禄拿这些人倒是完全不在意,谏言有没有被使司衙门采纳也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若能进入其中参议的话,那首先便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在野的贤良之士,到时身份超然,名望直上那是必然的。就算将来不能借此为梯来谋得一官半职,但最起码能在官场上混个脸熟儿,也能在本地文坛获得一份殊荣啊!

    十年寒窗只为官!读书人在这方面的敏感性那是非常强大的,而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若能进的清议司,年老者可得名,而年少者则既能得名又可望官,说不定日后还是一条另类的升官之阶啊!

    卓飞抛出的这个炸弹,威力是巨大的,反响是大受欢迎的,他的威力在于给那些读了书却没能出仕的文人开辟了一条蹊径,虽然如今这条蹊径还真的很小很窄,只能勉强算是一种尝试,但若能将其持久下去,谁又知道它会不会变成一条通天的大道呢?

    向卓飞提问的陈姓文人此刻也是激动地是热泪盈眶,他先勉强平复了心情之后,又急切地问道:“敢问卓公子,却不知使司衙门要如何选拔贤良,这名额又将如何来分配呢?”

    话虽然是陈姓文人问的,但这个问题确是所有读书人都很关心的,卓飞淡淡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这个嘛,使司衙门决定将此一百名额分成三份,前三十个名额,将用来聘请本路辖境内有名望的宿老大儒担任;还有三十个名额则请各州府文坛自行推举出公认的贤士之后再上报使司衙门确认备案;而由于考虑到某些在野贤良或许家境贫寒,以至于名不闻达于世。为示公平,所以这最后的四十个名额,则将采取投卷评议时政的方式选出,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只要你能说出任一条时政的利弊,且还能提出有效地解决之法,那便可投书到使司衙门,自会有人来评断优劣。呵呵,如此这般,陈兄可还满意么?”

    全场人听了这别出心裁地选人之法后,一时间议论纷纷,最后,在场的文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卓飞说出的这种评选方法几乎算是照顾到了所有身份类型的人,而且如此分类的好处显而易见,年老有德望者无须再与年轻人一同竞争;而那些素有名望的各地文坛新秀也不必再从头开始,只要你的人缘不是太差,那么靠着大家推举也就行了;而至于那些家境贫寒,又还没有成名的隐贤,对他们这类人来说,投卷考试也是最公平不过的方式了。所以说,此方案可谓是面面俱到,堪称完美,很快便博得了在场文人士子们的一致好评。

    陈姓文人细想了一下,很快便面露喜色,对着卓飞恭敬地施礼言道:“满意,满意,此法实是妙绝也!却不知是何人建言之功,莫非是公子您……”

    卓飞闻言,爽朗地哈哈一笑,又把折扇风 骚地摇了摇,算是默认了下来。

    “唉,时局动荡,吾辈空有报国之心却无缘于科举,本是心灰意冷,不想卓公子竟能为吾辈绸缪至斯,真当世大贤,陈某拜服矣!”陈姓文人双目噙泪,恭恭敬敬地对着卓飞施了一礼,态度虔诚至极,而他身后无数的文人书生们尽皆心生感触,纷纷仿效他对着卓飞行了一个折腰大礼。

    城头风动,送来一阵凉意,少年卓飞扶剑昂然立于鼓上,白面素颜,仰首望天,衣袂飘飘,直翩然若仙,那真是说不完的风流,道不尽的潇洒也……

    日光洒落,遍地金霜,城上城下,人人皆兴致高昂,唯有隐藏在卓飞阴影之下的马大侯爷一脸的苦闷,恨恨地腹诽道:先斩后奏,又给老子来了个先斩后奏,老子如今最恨地就是被人先斩后奏了!

    哇呀呀,这小猴崽子认真不是个玩意儿,你说你背后搞点小动作来个先斩后奏也就算了,偏偏你还当着老子的面儿!你看看,本侯若是不驳,那便等于默认,可若是老子当众反驳了你的话……哼哼,我看你个小猴崽子一准儿会给我使驴脾气撂挑子吧……咳咳,算了,这猴崽子咱招惹不起……唉……

    …………………………..

    后世有记,曰:是日,梅城人人交口相传城门之事,更有酒楼茶肆里的说书先生,将此事编成了名为《卓公子城头论法四驳侯爷》的无聊段子,虽然此类段子中多有说书人加油添醋的艺术加工,但也因于此,太祖的威名得以流传到广南东路全境,甚至福建路、广南西路等路府亦晓矣!

    摘自《太祖实录白话文版》。

    ……………………………………

    又记:太祖入梅城未久,便已声名大噪,而回顾其成名历程,其一是在怡情阁争风吟菊,终成就了《菊花吟》这首绝世名篇,只可惜千百年之后,‘菊花’一物被某些不肖的子孙们赋予了新的含义,以至于无数古文学的爱好者竟不太敢当众吟诵出此绝世名篇,实令人悲叹不已也;

    其二则是太祖在临江文会上论佛论元,舌辩群儒,智斗昏官,此举不但点醒了浑浑噩噩地当代精英,还振奋了本已麻木的宋人之心,播下了誓死抗击鞑虏入侵的第一颗火种,意义不可谓不深远也;

    其三便是侯爷登门忍辱赔罪,半城百姓一拜请出,虽然太祖此举有得理不饶人之嫌,但无可否认,此事也是太祖贤名深入民心的开始;

    其四便是爱国无分贫贱,彩票筹备军资的两全良策,太祖此策犹如天马行空,开时代之先河,实令人钦佩莫名!后人读史之时皆感慨万分,而太祖异想天开之举,不但备齐了军资,更妙者则是此举使官者得望,富者得名,贫者得食,病者得医,可谓是全民尽惠,皆大欢喜,与后世两块钱一注形同赌博般的xx彩票相比起来,那真是有天壤之别也;

    其五则有太祖城头论法之举,法者,于民于官,皆“理度”二字,此概括言简意赅,深得律法之精要,民皆拜服。而后世的法学之书,皆以‘法者,理也、度也……’此句为开篇第一语,以示对太祖之敬意。

    (编者按:请诸位读者们注意,上述的其三和其五,便是半城一拜与城头论法这两个成语的典故,还有无数的成语亦与太祖有关,这个我会在后面谈及。)

    摘自《从太祖的成功之路来借鉴人生的经验》

    作者:莫X

    简介:X元743年---X元802年,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等等无数学家,XXX文学奖得主,成名作品---上书,其他作品---无……!!!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